「我希望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翻成白話文就是:我對現在的你他媽的並不滿意,你給我改掉那些不夠成熟不夠穩重不夠堅強不夠優秀的部分,然後我們再成為好朋友吧。
我曾經以為這是一句很溫暖勵志的話,直到有一天,發現這句話伸出的友誼之手,是有著附帶條件的:「我只願意和優秀的人為友,我只願意和你優秀的那一面為友,你的懶散你的懦弱,並不在這份友誼的接納範圍之內。在你改進之前,我暫時包容你,但我的包容是有限度的,如果你太不爭氣,我的耐性會有用完的一天。」
許多人的友誼、親情,和愛情,也都是有諸多隱藏附帶條件,比如說經濟獨立、得體大方、散發快樂的能量,讓人有心靈上的啟發,或者滿足自己某一方面的期待與幻想。很少人有能力真正純粹的去喜歡人,沒有任何的附加條件。
「我就是喜歡你的全部,包含你最脆弱、最難搞的那一面與最好的一面,你的掙扎你的弱小,你為了堅持沒人在乎的原則而對抗的樣子,你執著起來近乎愚蠢的熱情,都是讓我如此愛著你的原因,我不要求你改掉任何的習慣或成為所謂更好的樣子,你無須證明任何事,我就是愛著現在這個你,包含你美好或不完美的全部。」
能改掉積習已久的壞習慣,要有領悟的契機,加上足夠的自覺,再加上長時間的努力才能創造的奇蹟,而不是理所當然的義務:為了愛,為了家人,因為我對你的付出,你一定要感動,一定要受我感化而發奮改變自己。許多人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設下了這樣的條件去試煉彼此的感情,而驚訝於對方無法扮演好如此容易的角色。沒有人必須要為了另一個人改變自己。一個人認定的正確,也不一定是另一個人眼中的正確,乍看無私的情感一旦帶有要求,就充滿了自私的目的,讓彼此都失去了自由。
其實死性不改才是常態,脫胎換骨是奇蹟,而且常常附帶著悲傷的妥協。要接受一個人就接受他的全部,而不是接受他以後,卻強行雕琢改造,把他殺掉,留下一個符合自己期待的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