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此文章編寫中,尚未完成**

 植物生長要素

  1. 植物分類

  2. 基盤

  3. 日照時數

  4.  水量

  5. 肥料與病蟲害防治

  6. 修剪

  7. 繁殖、換盆、分株、嫁接

  8. 化作春泥更護花~將落葉留在土壤的重要性

 

I.植物生長要素

 

  1. 基盤(土壤/栽培介質)

  2. 水:定期補充適量的水,因品種而異。

  3. 空氣:一般沒問題,空氣品質差的環境須定期清洗葉面。

  4. 陽光:全日照、半日照、低日照、燈光環境

  5. 養份(肥料):有機物質、氮磷鉀、微量元素

  6. 正確修剪:不修剪或方法正確的修剪,因品種而異

  7. (盆栽)定期補土、換盆

  8. 病蟲害防治:必要時使用

  9. 其他:蚯蚓、水氣、周邊放置其他植物,有助植物生長。

 

 

研究植物原產地生長環境的日照、水量、溫度…

就會知道如何照顧它們。

 

 

II.植物分類

因不同專業領域的需求及觀點差異,

植物分類的方式非常多樣。

 

*生物學的分類*

以基因演化分支區分,界、門、綱、目、科、屬、種、亞種。

在地球上出現的順序:藻類>苔蘚>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雙子葉植物)。

補充:「地衣」是真菌與藻類共生的結合體。

 

*生態學的分類*

雨量區分:沙漠、草原、森林、水生(濕地沼澤河川湖泊)...

溫度區分: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

鹽度區分:淡水植物、淡鹹水交界植物、海濱植物、潮間帶植物、鹹水植物。

發展演替週期:原始林、次生林、先驅物種;

來源地及強勢程度:原生種、外來種、歸化種、入侵種;
動物食草或利用:蜜源植物、蝴蝶食草、誘鳥植物、可食植物。

 

*景觀設計的分類*

尺寸型態區分:地被植物、草花、灌木、藤本、小喬木、大喬木。

外型及用途:賞花植物(全年、季節性)、觀葉植物、室內植物、草皮...

歷史與文化:國花、民俗植物、藥用植物、南洋風情、梅蘭竹菊...等。

 

*農業的分類*

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雜草、綠肥、間作、防風林…等。

 

*其他*

可食用/不可食用

有毒/無毒

依照色彩區分

依照花期區分...

III.基盤

植物紮根的環境,包含花盆、花圃、樹穴、田野、路邊...等。

 

良好的基盤須透氣(根部細胞需要呼吸)、透水,

可以保水又可以排水(不積水)。

鬆軟或多孔隙、氣味芬芳、透氣透水者最佳,可含有蚯蚓。

 

在日照、雨量、土壤化學性合宜的狀況下,決定樹木生長狀況、最大尺寸的因素就是基盤的環境品質與規模大小。只有風水寶地可以長出神木來。

 

栽培介質種類:土壤、沙子、發泡煉石、泥炭、珍珠石、麥飯石、水苔、椰殼椰纖、樹皮、木材…...等。

 

水生植物的基盤:參照濕地環境或水族箱環境建造(可參閱魚缸、蝦缸、水草缸教學網站或影片),可搭配養魚。

附生植物(蘭花、地衣苔蘚、鳥巢蕨等)的基盤:選擇範圍廣,可提供攀爬並保水保肥者為佳(例如木材、木屑、水苔、石材、苔球)

 

 

*基盤的禁忌*

 

生長空間過於狹窄

積水無法排除(水生植物除外)或長期乾旱

不透氣(例如地面表層有水泥柏油覆蓋)

土壤堅硬、無縫隙

鹽鹼化(過度施肥等原因導致)

 

*改良土壤(調整不良基盤)的方式*

 

拆除限制生長的水泥花台或水泥鋪面(修正不良設計)

翻土、鬆土

混入木屑或培養土等有機質或有機肥料

鑽孔促進透氣(可同時加入有機質、肥料)

整地(調整地形高低),建構排水系統

 

改良土壤的深度:草花30公分;喬木1公尺

 

 

IV.日照時數

 

全日照:整天的直射陽光

半日照:建築物陽台,半天的直射陽光

低日照:窗戶內,4小時的漫射陽光

陰暗:每天2小時日照,或室內燈光環境

*不適合的日照量,可能直接導致植物死亡。*

 

陽光不夠的症狀:徒長(枝條又細又長,葉子間距很大又小)、葉子顏色變淺、花紋不顯色、植株變軟、下垂不茁壯是警訊,最後枯萎。

陽光過強的症狀:葉子捲曲乾枯、灼傷,最後整株凋萎。


植物種類及日照量參考表

 

半日照~全日照

一天6小時或以上的直射陽光

屋頂花園、露天栽培環境

所有先驅物種、所有喬木、所有多肉植物、所有水生植物、多數農作物、迷迭香、番茄、玫瑰...等。

半日照植物

一天4小時直射陽光

溫室網室、陽台環境

薄荷、苔蘚、蘭花、龜背芋

低日照植物

2小時直射陽光及漫射陽光

室內窗邊、屋簷橋梁下、樹木陰影

火鶴花、天南星科(黛粉葉、竹芋、合果芋)、蕨類、薜荔

適應廣泛日照範圍

黃金葛、薜荔、部分蕨類。

 

*俗稱的室內植物,在自然界的生態席位為林下植物(森林樹冠陰影下方的植被),所以能夠習慣低日照環境。

 

* 彩色葉子(斑葉)的室內植物

斑葉的室內植物,都需要些微的陽光。
斑葉植物為物種演化或基因突變後由苗圃業者培育而成。

斑葉的葉綠素少,光合作用效率不如綠葉,因此常常返祖長出純綠色的葉子。

若要維持色彩,須盡快修除純綠色葉的枝條。    

 

 

V.水量

 

不用澆水:直接種在土地上的喬木(3公尺以上大樹)。

耐旱植物:1-2週澆水一次,不可積水

土乾再澆:3-4天一次

一般植物:1-2天澆水一次

喜濕植物:1天澆水1-2

濕生植物、水生植物:常保有水狀態

 

不用澆水

 

土植3米以上成活喬木

耐旱植物

3天以上澆水一次

不可積水

仙人掌、石蓮花、蘆薈

表土乾再澆

3-4天一次

石蓮花、竹芋

一般

1-2天澆水一次

多數植物的適應範圍

喜濕植物

1天澆水1-2

葉菜、蕨類、豆類、薄荷

濕生、水生植物

常保有水狀態

苔蘚、水生植物

 

有些植物在水量上的適應範圍廣,每天澆水或3-5天一次皆可。

簡單判斷植物需水量的方式:

葉子厚又硬的(表面積相對小),需水量少;葉子薄又軟的,需水量多。

植株多肉、有根莖膨大者需水量少;植株單薄者需水量多。

 

*澆水量的判斷方法:水從盆栽下方排水孔大量流出(到底部積水的程度),或土壤全濕代表澆水足夠。

 

*澆水方式:澆在土壤、澆在葉面

葉子光滑或需水量大的植物:整株植物一起澆濕為佳。

葉子有絨毛的植物:避免將水灑在葉面,以免葉子腐爛。

 

*澆水最佳的時機:早晨或黃昏,

避免正午陽光與水珠折射灼傷葉面,或者高溫的時候澆水傷害根部。

 

*室內植物的需水量

視該種植物在自然界的生長環境(生態席位)而定。

生長在河谷、瀑布水霧瀰漫處的蕨類、苔蘚、海棠需水量很高(潮濕環境的指標植物)不可忘記澆水;

生長在森林大樹下方的植物需水量偏高,但可以暫時忍受乾燥;

生長在樹木上的附生植物(蘭花、兔腳蕨、伏石蕨)較耐旱,對水量的適應範圍比較廣。

 

*減少澆水次數的方法:從基盤著手,花盆(栽培容器)容量越大,需要澆水的次數越少;直接種在土地上的植物可達成不需要澆水(降雨雨水即可達成生活所需)的目標。

 

 

VI.肥料與病蟲害防治

此項目為農業田間管理重點,人愛吃的蟲也愛吃,植物多非常容易有病蟲害。

 

肥料成分

三要素:氮(長葉)、磷(開花)、鉀(根莖)

微量元素:鈣、鎂、硫、鋅、鐵、銅、錳、硼、鉬、氯

 

有機肥

海鳥、雞、牛、羊等糞肥、腐植質堆肥、廚餘堆肥等

 

病蟲害防治

常見病蟲害:粉介殼蟲、蚜蟲等

 

*自然界中,植物上面有蟲卵、病原是必然現象。

*健康的植物具有免疫力,蟲類若不影響植物生長可不處理。

*室內植物病蟲害可能與陽光、通風不足有關,可修剪掉病枝並移至戶外觀察是否改善。

 

居家環境病蟲害防治

物理防治

修剪病枝,促進透光

趁量少時手抓、修剪病枝移除病蟲害

噴灑油類防治資材使害蟲窒息

天然植物藥劑防治

辣椒、菸草、苦楝油、香茅油、薄荷油、枯草桿菌等

 

農業上的病蟲害、鼠害鳥害防治

 

  1. 物理防治:架設網室隔離、淹水、設陷阱等

  2. 化學防治:使用農藥

  3. 生物防治(引入害蟲天敵):
    架設老鷹棲架(減少老鼠)、草蛉(肉食昆蟲)、枯草桿菌

 

 

VII.修剪

清除不良枝、美化樹姿造型、促進生長、防治病蟲害、清出人行動線(道路旁的花草樹木)、更新復壯(修剪掉老舊枝幹讓新枝萌發)

 

室內植物的修剪:

修剪乾枯部位、美化造型、換盆時修剪老根、促進側芽分生。

 

喬木修剪-判定樹木十二不良枝:

(引用自高雄市植栽修剪作業規範2017 修正一版)

 

1.「陰生枝」:(或稱陰枝、腋生枝、腋生小枝、腋下枝、腋下小枝等)

此種枝條萌生於樹枝分叉處腋下位置,將競奪向上枝條的營養與生長空間,且會影響整體樹型結構的美觀,易使植栽「形體偏重現象」,故可修除之。

2.「平行枝」:(或稱為重疊枝、疊生枝等)

此種枝條係因為枝條成長的方向與位置,與其正上方(即「平行上枝」)或正下方(即「平行下枝」)有一致性且平行般的生長者,其兩兩平行的枝條,應擇其一修除之,以免「平行上枝」影響「平行下枝」的日照透光條件。其判定修除的條件可視其:「平行上枝」或「平行下枝」何者較能填補樹木結構空間?何者較為健壯?何者能平衡「偏重現象」?以整體評估需修除的部位。

3.「枯乾枝」:(或稱枯枝、乾枝、枯死枝、斷折枝等)

即植栽枝條因先前已有病害或蟲害的危害、或因樹冠遮蔽日照不足時日已久,進而影響其正常生長,以致漸漸弱勢而導致枝幹枯乾或死亡或腐朽者屬之。

4.「逆行枝」:(或稱逆枝、逆行小枝、逆向枝、逆向小枝等)

此種枝條係因為原屬於正常成長的枝條,於成長階段或因氣候干擾或因外力介入,以致使枝條或其新芽的生長方向於中間過程發生逆向改變,進而造成枝條的迴轉彎折生長的現象,將嚴重影響整體樹型的美觀,並干擾其它枝條的生長空間,故可判定修除之。

5.「叉生枝」:(或稱叉枝、分蘗芽、基部小枝等)

此係為兩兩「同等優勢枝條」之中央部位所萌生的枝條,其最終將使枝條密度過密而影響樹冠內的透光與通風,也可能形成病蟲害源的淵藪而危害樹木的生長;一則將因此破壞同等優勢枝條的結構性,使其較易受到風力或外力的侵害下而斷裂或摧折,因此遇有此種枝條時,應早日修剪為宜。

6.「交叉枝」:(或稱纏枝、纏繞枝等)

此種枝條係因為與正常生長的枝條,成為近似S型的交叉狀,將影響整體樹型的美觀,並因為枝條密度過密而影響樹冠內的透光與通風,形成病蟲害源的淵藪,進而危害樹木的生長,並干擾其它枝條的生長空間,故可判定修除之。

7.「徒長枝」:(或稱立枝、立小枝、直立枝、直立小枝等)

植栽枝條因其營養狀態良好,故萌生能力強盛且生長快速,因此呈現樹皮較光滑、節間距離較長、枝條較粗大的特徵者。此種枝條一般情況下得修除之,但亦可作為「修補用枝」而留存,修剪與否應視情況而定。

8.病蟲害枝」:(或稱病殘枝、病枝等)

即植栽枝條現有病害或蟲害的侵襲與危害嚴重,且因使用藥劑防治效果不彰或欲避免感染時,即可判定修除之。

9.「忌生枝」:(或稱忌枝、忌生小枝、內生枝、內生小枝等)

此種枝條屬於新生芽的萌生方向於萌芽初期即發生向內部生長的逆向生長錯誤,以致形成向樹冠中心位置成長的不良型態,造成樹體枝條密集而增加樹冠內枝葉密度,將嚴重影響整體樹型結構的美觀,故可判定修除之。

10.「下垂枝」:(或稱向下枝、下生枝等)

此種枝條屬於新生芽的萌生方向發生向下成長的方向,以致日久形成向下成長的不良枝條型態,其嚴重影響整體樹型結構的美觀與產生「形體偏重現象」的發生,故可判定修除之。

11.「幹頭枝」:(或稱幹枝、幹生枝、幹生小枝等)

此種枝條係因先前的整修不良後,宿存的幹頭部位再度萌生新的枝芽,進行修剪作業時應連同宿存幹頭一併以正確的方式整修切鋸之。

12.「分蘗枝」:(或稱分蘗芽、子枝、基部小枝等)

常於樹木幹基部位萌生,並在其生長旺季時期所好發新生的枝芽稱之,其有礙植栽營養競奪分配與整體外型美觀時,得於枝條尚未成熟時即剪除。

 

*灌木、喬木修剪注意事項*

  1. 非必要不修剪結構枝

  2. 從分枝脊線到領環(節點)正確下刀

  3. 修剪前後消毒器具避免病蟲害感染

  4. 於晴朗天氣修剪,避免傷口感染

 

*開花灌木於花期結束後進行修剪,去除凋謝的花瓣,

也避免修掉下一季綻放的花苞。

例如:杜鵑花應於花謝後一個月內修剪,一個月後新的花苞再長出來,若再修剪,會修剪到下一次的花苞,導致花少或不開花。

VIII.繁殖、換盆、分株、嫁接

小盆變大盆,一盆變多盆,越長越多

 

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種子繁殖

無性繁殖:扦插、分株、壓條法...

*所有方法繁殖前期都需注意澆水,才會成功生根。

*可搭配發根劑增加成功率。

 

組建新盆或種植於花圃、地面:

使用下方有排水孔或透水的栽培容器,或挖掘植穴(樹穴),後運用土壤、有機質、肥料營造基盤。

 

種子繁殖法:將種子植於土壤長出新個體。

覆土深度約等於種子的直徑,芝麻大小的種子可直接灑在土面。

放置種子時注意該品種芽眼(豆子上的點的位置)要朝上或朝下。

播種到新芽時期日照、風力不宜太強,避免溫度過低。

 

扦插法:將一段樹枝基部朝下插入土壤,促進生根長成新株。

在土中的部位及地上部位都需有節點,節點才會生根長葉。

扦插時依照希望生長方向調整位置、角度,必要時用支架穩固。

 

分株法:多年生草本植物會匍匐生長或分生不定芽、球莖、塊莖,欲繁殖新盆時及花盆長滿時需要進行分株。將根球取出並打散,必要時修除掉老舊根部,分成數份種入新盆。

 

壓條法:一種無性生殖法,將枝條割傷及施以壓力,並給予水分促進生根,用於扦插法不易繁殖的植物。

 

嫁接:將一種植物的枝葉接到另一種植物的主幹上,成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二種植物合為一體的個體,此法常見於園藝、偶見於經濟果樹中,目的為使生長勢弱的果樹獲得強健的根系促進結果,或繁殖缺乏葉綠素無法獨立生存的觀賞品種(例如緋牡丹仙人掌)。

 

 

化作春泥更護花~將落葉留在土壤的重要性

 

在綠化實務工作上,常常遇到業主(例如校園綠化的校方或商業空間的管理者)將落葉視為垃圾,要求將落葉清掃乾淨,並以垃圾車清運走。以生態、環境永續及工作效率的觀點來看,此屬徒勞無功、不生態且浪費金錢的工作。

 

落葉在生態上的腳色

 

自然界中,物質是不斷循環並且讓所有生物輪流利用,例如水循環,及更大規模的洋流、生物圈系統。落葉也是循環的一部分。枯枝落葉本身為植物的遺體,內含動植物生存所需的有機物質,落葉歸於土壤,可化為養分,讓植物再次生長茁壯;移除落葉,就是破壞了土地的平衡,植物後續的生長會不斷消耗地力,吸取土壤的養分,卻沒有補充,造成日後植物生長逐漸衰敗、土壤逐漸貧瘠,澆水快速蒸發,下雨時土壤快速流失、反而需要花錢施肥與密集澆水,將落葉搬上垃圾車,也增加清潔人員的工作量。

 

保留枯枝落葉的好處:增加土壤中的養分(減少施肥需求)、保水(減少澆水次數)、提供生物覓食躲藏棲息的空間、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及有機物質含量、改善微氣候,維持基盤的永續發展。

 

落葉清掃工作,應將道路上的落葉掃至土面上讓它分解、或將有礙觀瞻的大型枯枝、落葉破碎(例如踩碎或切成小塊)即可。

 

*自然界中沒有垃圾,所有的物質都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例如許多昆蟲會將自己的卵殼或脫下的皮吃掉,這是為了再利用裡面含有的鈣質與微量元素。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類是生活在其他生物(包含動植物及真菌、細菌)提供的空氣、土壤、乾淨水源、食物而存活。

所有的生物,都是共同的生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